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取得长足发展。
学科体系不断扩展。世界经济学以世界经济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世界经济运行规律为目的。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时代主题及全球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实践。近年来,“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全球经济治理和中美贸易摩擦等成为世界经济学界关注焦点和研究主流。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关键词频统计中,“一带一路”自2016年以来一直高居首位。2017年,属于世界经济学范畴的“一带一路”主题图书达211种,而2016年仅42种。分别以“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价值链”为主题的世界经济学中文论文,各有3篇入选《世界经济年鉴》“2018年国际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TOP10”。
学科结构持续优化。世界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辖多个三级学科。其传统子学科为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世界经济统计学、全球宏观经济学、国际发展经济学等。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经济治理学等新兴子学科得到长足发展。从2015年到2019年,国际政治经济学发文数量增长100%,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增长80%,全球经济治理学增长15.5%。新兴子学科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学由部分传统子学科强势主导的局面。国际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经济治理学纷纷崛起,在世界经济学发文总量中的合计占比从2015年的14.1%提升至21%,而国际贸易学的占比则从32.7%降至27.4%,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占比从17.1%降至14.2%,全球宏观经济学从10.2%降至8.6%。
研究方法多样化。世界经济学研究由过去的定性分析为主,转向现在以定量分析为主。大致在2000年以前,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即通过逻辑推理、哲学思辨、历史求证、法规判断等思维方式,着重从质的方面研究世界经济的特定属性。但定性分析方法易受个人价值观影响,不利于结论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随着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广泛普及,以及统计数据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所带来的统计数据数量的扩大、质量的提高、可得性的改善,定量分析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主流。定量分析方法计算较复杂,且计算量较大,需依赖计算机和功能较为强大的统计学软件。同定性分析相比,定量分析更加系统、严谨、高效、精确。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大数据现象,并将定量分析的基础从统计数字等结构性数据扩展到文字、声音、图像等非结构性数据,世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一轮变革正在孕育。
当代世界经济学定量分析更强调议题、经济学理论、数理统计方法、统计数据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这个研究过程链条长、研究难度大,各节点都会影响最终结论,因而对研究者素质要求很高。只有议题、理论、方法和数据之间高度一致,才可能得到可靠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学综合性最高且难度最大的领域,多国宏观经济模型在中国实现从无到有。新世纪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相继开发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和全球宏观经济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汇率变动、利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和世界经济预测中。多国宏观经济模型基于经济学一般理论和世界经济学多个子学科理论,研究生产、收入、消费、投资、金融、跨境经贸等多种经济行为。它需要将多个经济体的复杂经济行为连接在一起。这些经济体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异质性,设定实证模型时需要体现这些特殊性。模型对经济理论假说的验证和统计模型的估计,要同时考虑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和各经济体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多国宏观经济模型是科学、系统、综合分析世界经济运行的有力工具,有利于分析国际经济行为互动特别是经济政策跨境溢出和世界经济运行全貌。大型发达经济体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一般都研制了多国宏观经济模型,以便助力自身经济决策或国际经济协调。
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我国有关世界经济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学术评价是引领世界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年鉴》逐步探索建立科学的世界经济学评价体系,迄今为止已建立世界经济学“最佳论文TOP10”(中英文榜单)、“国际经济学主要图书”和“国际经济学主要学人”等榜单,正在建立“国际经济学主要机构”榜单。这些评价以学术成果为基础,注重学术传播力,在世界经济学领域的品牌效应日渐提升,对世界经济学发展的引领能力不断提高。
学术影响力日渐上升。在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我国学界风尚。此外,世界经济学中文论文过去主要发表在世界经济类专业期刊上,现在则主要刊发于世界经济学专业性期刊和经济学综合性期刊。近二十年来,外文成果尤其是英文成果占比不断提高。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论文在英语世界顶级经济学期刊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中国学界主办的英文经济学期刊在全球经济学界的影响力也日渐上升。在国际经济组织任职的中国学人越来越多,中国学术机构声誉快速提升。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一些学术短板也亟待补齐。如前所述,世界经济统计学、国际投资学等部分传统子学科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潜力,以满足实践需要;国际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经济治理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广受期待,但仍很薄弱,有待扶持;国际发展经济学范围广阔,但现有研究聚焦不够,尚待紧扣实践需求,加快研究时代和实践所需的重点议题。世界经济学内部各子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尤需大力倡导和践行。“议题—理论—方法—实践”是迄今为止世界经济研究学术论证的主要范式,其中“理论”和“方法”目前仍主要来自欧美学界。部分中国相关议题甚至全球相关议题的研究,迫切需要更多中国立场、中国原创的理论与方法。
学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其一,重视国际政治经济数据库的自主创建。现有相关数据库多由外资主导,国内用户使用成本高。中国现有相关政治经济数据均已具备一定基础,但相关研究、考据、整理和应用却面临各种挑战。其二,世界经济学研究的计量等数据处理软件多来自欧美,本土原创软件极少。国内原创基础学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有待鼓励、支持和保护。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阅读